fbpx

留學生應諒解父母擔憂-空巢症

留學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 學生和家長在整個辦理留學的過程中都非常配合,事情也辦的非常順利,但是到了學生獲得簽證後,家長開始不停地擔憂,一直到學生到了學校後的2-3個月,家長的心還是不能夠放下來。
  • 學生從登機那一刻起,家長就不停地打電話給地接的人員、寄宿家庭和學校。家長不停地打電話給寄宿家庭的人吩咐人家如何照顧他們的孩子,每天要煮兩個雞蛋給他兒子吃(他們也不怕膽固醇過高),寄宿家庭最後也受不了,讓學生搬離家庭。

隨著子女留學,有部分的家長或患上「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對送子女到國外上學突然充滿了內疚,感到失落,覺得自己沒有能夠好好照顧孩子,一旦孩子在國外的回饋有一點不滿意(很多時候學生本人根本也沒有不滿的意思),家長的反應就會異常地大。這些家長更嚴重的還會出現抑鬱症。

在留學諮詢的過程中,思亞的升學顧問會在整個過程中提醒說,這類家長須自我調適心態,自己安排適當活動以排遣子女們不在身邊的日子。

雖然現在留學所做成的“空巢症候群”普遍程度的研究不多,但是據我多年觀察,中國留學生父母的空巢症候群十分普遍,因為中國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賴性較強,子女長大離家,常有強烈空虛感。而且很多家長與子女關係較親密,常參與子女的教育,視子女的成就為自己的「事業」。子女離家後,往往會令他們感到身分失落。

另外有些個案,部分母親因未能放棄過往角色,仍緊追子女去向,在國外進行陪讀,老覺得孩子在國外的生活受了不少委屈,為長大的子女整理家居。這是因為家長把生活和理想寄託子女身上;子女留學後,家長必須自我調適心態,安排生活;如果執意不放手,會破壞與子女關係,影響學生在國外的成長。

留學的空巢症候群的影響可大可小,身為父母,如欲減輕空巢症候群的影響,最重要是學習「放手」,讓子女追尋自己在國外的生活;自己也要重新調校生活方向,發展興趣。

如果留學生父母有充實的工作、有家庭和社交生活,會更容易適應這段空巢期。另外,留學子女只要有定期聯絡,也能減輕家長的心結。

作為升學顧問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留學生家長或多或少都必須經過這個階段,在諮詢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醒家長為孩子們的離開做好準備。

  1. 跟學生和家長一起做出一個留學時間規劃表,以此對家長給予足夠的心理暗示學生將會到國外的時間。
  2. 跟學生和家長共同討論在國外將會遇到的各種情況,甚至可以佈置一些小作業關於學校、城市環境、當地文化給學生和家長,讓他們可以提前意識到將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3. 跟家長討論當孩子們離開後,他們所需要做的心理準備。共同設計對學生的輔導,提供國外學校的服務範圍,減少家長對送學生出去上學的內疚感。

只有家長的這些“心結”能夠解開,我們思亞員工會覺得我們的服務好,能夠給學生及家長愉快的升學經驗。

出處: “北美留學怪談” 新浪教育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ingcai1966